“我家娃现在油盐不进,说一句顶十句,根本没法沟通!”后台常有家长吐槽青春期孩子的叛逆——要么紧闭房门拒绝交流,要么一言不合就炸毛,明明是为他好,却总被当成“敌人”。其实,搞定青春期孩子不用硬碰硬,一位有15年经验的班主任总结出“说软话,做硬事”的法则,试过的家长都说管用。
“说软话”,不是妥协讨好,而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绪。
班主任李老师班里有个男生小宇,上周因为妈妈没收手机,连续3天没上学。李老师没急着批评,而是约小宇在操场散步,第一句话是:“我猜你现在肯定特别生气,觉得妈妈没尊重你,对不对?”小宇愣了一下,没想到老师没指责他“逃学不对”,反而先说到了他的情绪,慢慢打开了话匣子:“她直接把我手机摔了,我明明在查学习资料!”
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,第一反应是“纠正错误”:“你不该逃学”“你不该跟我顶嘴”,可青春期孩子最在意“被理解”。先像李老师这样,用“我知道你很委屈”“我能懂你的感受”接住孩子的情绪,再沟通事情,孩子才愿意听。就像小宇,情绪被看见后,主动说“其实我也知道逃学不对,就是气不过”——软话,其实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。
展开剩余66%“做硬事”,不是强硬压制,而是守住规则的底线。
还是小宇的事,情绪聊开后,李老师没有放任他“想上学再上”,而是明确说:“我理解你生气,但上学是必须遵守的规则,今天下午就得回教室。至于手机,我们可以一起跟你妈妈商量:你每天用手机查资料的时间,以及怎么保管,但‘摔手机’和‘逃学’这两件事,都得各自道歉。”
这就是“做硬事”的核心:不模糊规则,不随意妥协。有家长问:“孩子不配合怎么办?”李老师分享了一个细节:班里有个女生没按时交作业,找各种借口,李老师没有骂她,只是平静地说:“作业是当天的学习任务,必须完成,我陪你在办公室补,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走。”那天女生补到晚上7点,之后再也没漏交过作业。
青春期孩子看似叛逆,其实心里需要清晰的规则——他们知道“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”,只是想试探家长的底线。守住底线但不指责,孩子反而会更有安全感,也会慢慢学会敬畏规则。
“说软话”和“做硬事”结合,才能走进孩子心里。
李老师班里还有个案例:女生小琪偷偷染了夸张的紫色头发,家长气得要拉她去剃掉,孩子哭着不肯上学。李老师先跟家长沟通:“先别逼她剃头,咱们先跟孩子聊。”然后找到小琪:“这个颜色确实很特别,你肯定花了不少心思选吧?”小琪没想到老师不反对,反而说:“我就是觉得好看,妈妈却说我不像学生。”李老师接着说:“我懂你想变美的心思,但学校有规定,头发不能染夸张颜色,这是集体规则。咱们可以一起想办法:周末你可以留这个颜色,周一之前染回黑色,这样既不违反规则,也能满足你想美的心愿,怎么样?”
小琪欣然同意,家长也松了口气。这件事里,“说软话”是认可孩子的“爱美心”,“做硬事”是守住“学校规则”的底线,既没让孩子觉得被否定,也没打破规则,反而让孩子愿意主动配合。
很多家长觉得青春期孩子难管,其实是用错了方式——要么只会说硬话,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;要么只会妥协,让孩子越来越没规矩。“说软话”是给孩子情绪上的理解,“做硬事”是给孩子行为上的边界,两者结合,才能让孩子感受到“爸妈懂我,也在乎我”,叛逆自然会少很多。
你家青春期孩子有没有让你头疼的叛逆行为?比如偷偷玩手机、跟你冷战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困扰,我们一起探讨“说软话,做硬事”的具体用法~
发布于:广东省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