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特朗普突然变得异常安静,曾经经常挂在嘴边的美国强硬话语和对中国的火药味消失了。当记者问到美军在9月30日全球召集了800多名将领时,特朗普居然摆手表示“没什么大惊小怪”。这背后,揭示出一个更大的问题:美国正在失去主导世界的能力。
2025年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大幅下降,业内把这个现象叫做“断崖”。一些交易商在群里一说“走巴西线”,群里瞬间安静。港口的仓储公司开始打电话询问是否要临时增加仓储空间,豆价一路下滑。有农场主站在玉米地边,看到大豆价格暴跌,却不舍得按下“卖出”按钮。有人无奈调侃:“不如让牲口多吃点。”虽然具体数据还在确认中,但显而易见的是,美国的大豆销量已经严重下滑,价格几乎跌到地板。 与此同时,美军的“全球无人机计划”也宣告失败。两年前,五角大楼宣布将部署数千架无人机,建立一张覆盖印太地区的“空中蜘蛛网”。这个计划看似宏伟,但在推进到关键时刻,《华尔街日报》曝出消息:该计划已经失败。原因很简单,交货慢,软件不兼容,系统整合难度大。测试场上,成堆的半成品无人机堆积如山,技术员不断在终端上打补丁,指挥系统无法连接,通信协议互不兼容,轻则出现问题,重则直接瘫痪。 这不仅仅是某一款产品的失败,更是美国霸权的一次缩影。美国曾依靠“全世界按照我的规则办事”来维持全球领导地位。石油用美元结算,国际资本围绕美债转,硅谷的技术标准影响全球,甚至好莱坞的价值观都在左右全球文化。不按规矩的人,就用制裁和信用打压。但现在,规则正在发生变化。中国不再愿意买美国的大豆,转向巴西,价格更便宜,供应更稳定。俄罗斯也开始用卢布而非美元结算石油,沙特则考虑人民币结算。而伊朗在封锁期间,仍然将油轮驶向东方。这些变化反映出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:美国的“规则”正在褪色,全球对其主导地位的依赖在减少。 很多人以为霸权就是航母、核武器和海外基地的支撑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霸权的本质是让其他国家习惯你的标准、语言和办法。如今,大豆卖不动、无人机生产不出预期的规模,这就表明“规则不再听话”的现实。 美国的无人机计划失败,背后隐藏着制造业的伤疤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美国将大量制造业外包,认为生产过程繁琐又不赚钱。资本转向华尔街,工厂则去了东亚。短期内看似经济繁荣,但长期来看,制造能力不断下滑。如今,制造复杂产品需要扎实的产业链:材料、电池、电子、结构件、软件、工艺、测试,这些环节相互依赖,任何一环断裂,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。中国的无人机企业能在同一个城市完成设计、加工、组装和测试,供应商距离只有一个小时车程,质量和价格都稳。而美国的产业链则分布在多个国家,零部件外包到不同公司,制造过程像搭积木一样拼凑,哪怕是微小的尺寸差异,也会导致最终产品无法使用。 大豆问题背后是供应链的转变,无人机问题则反映出美国制造业的短板。两者都陷入困境,最终政治层面也会产生反应。美军召集将领的规模和范围之广,显示出美国在安全问题上的焦虑。历史上,每当出现重大安全问题时,军方都会召开类似会议。尽管这不一定意味着马上开战,但无疑是进行自我审查和战略重构的信号。特朗普面对外界询问时淡然回应,听起来像是在安慰公众,更像是在给市场“打镇静剂”。 过去,美国的战争模式很明确:航母编队、战机起飞、巡航导弹打击、地面力量跟进。但如今,新的对手和新武器让这种模式变得不再可靠。中国的东风系列、高超音速武器已经把第一岛链的安全风险提升到新的层次,航母靠得太近可能就会陷入危险。对手拥有“拒止能力”,美国的全球基地不再是无敌的保障,而成了巨大的补给线考验。这些补给线与制造业、运输能力、物流管控息息相关,一旦某一环节断裂,整个体系都会崩塌。 特朗普的团队肯定也计算过这些问题。在美国,很多日常消费品和电子产品,背后都是“中国制造”。即使美国试图脱钩,也不是一纸命令就能实现的事。特斯拉的销量在中国市场依赖巨大,而苹果也深深扎根中国产业链。全面脱钩的后果,不仅仅是消费者会感到不便,还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。 中国这边,公众关注的是AI能否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精度,电动车的续航是否更稳定,孩子学编程能学到什么。而美国则更关心校园安全问题,性别议题和年轻人关注的焦点不断变化。社会各有各的难题,但对未来的感知差距,也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来。 特朗普如今的“沉默”可能是一次战略上的调整,也可能是美国霸权在全球舞台上的一次收缩。仓库里堆积的大豆、无人机生产线上的技术问题,以及盟友之间的小算盘,都在昭示着美国霸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。 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